新聞分類
核心提示:10年來,國有企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改革發展之路。國有企業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并在國內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發展壯大,其發展質量和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充分證明,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是可以有效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道路必須繼續堅持。
實現歷史新跨越
11年前,38歲的任洪斌擔任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機集團)負責人時,面對攤子大、底子薄、機制落后等種種挑戰,他認準了一個道理:“無論國企、民企還是外企,‘企業’才是主語。只要遵循企業發展規律,不信國有企業搞不好!”11年后,國機集團成為除汽車行業之外中國機械工業首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
國機集團脫胎換骨的變化是國有企業10年滄桑巨變的一個縮影。10年來,國有企業發展質量和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2003年到2011年,全國國有企業以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7.6%、利潤年均增長25.3%的速度快速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些數據的背后,是10年來國有企業的巨大進步。
10年來,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國有企業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并在國內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發展壯大。10年來,國有企業的企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全國90%以上的國有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多數實現了產權多元化。10年來,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普遍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
國有企業的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與日俱增。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和全球資源配置的主要力量。曾幾何時,“世界500強”還是眾多中國企業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央企業已達42家。
“10年來,推動中國經濟實現快速趕超的核心因素是中國企業的集體崛起,特別是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支柱的國有企業的加速崛起和加速追趕。”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
釋放強勁競爭力
曾經的改革陣痛記憶猶新。1998年前后是國有企業最困難的時期,全國三分之二的國有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大型央企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建筑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永遠也忘不了改革轉制之初,自己和同事們經歷的那些艱難時刻。拿著圖紙跑市場,最困難的時候,歷史所只剩下6個人。經過10年探索,該所現在的總收入達到10年前的60余倍。更無法衡量的是他們所創造的巨大社會效益:在多項事關國家、民族利益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黨的十六大提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三分開”、“三統一”、“三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突破了長期以來束縛國有企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以來,國企改革進入了由出資人推動的新階段。體制機制的重大變革,極大地激發了國有企業的活力。國有企業在體制上與市場經濟進一步融合,活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加,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
在北京市東三環財富中心,一個50多人的企業總部正在有效運轉。很難想象如此精干的企業總部管理著700多億元資產、8萬多名員工。脫胎于軍鋼廠的新興際華集團經過改革脫困,以堅強的意志和創新的勇氣亮劍國際市場,在高度競爭的鋼鐵和紡織行業不斷引領創新方向,2012年挺進“世界500強”。
10年間,一系列改革調整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斷推進,一大批國有企業成為資本市場藍籌股的中堅。2005年10月,寶鋼集團成為第一家實行董事會試點的中央企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探索不斷深入。
10年間,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國有經濟從中小企業層面實現了退出。國有資本逐步從一般加工行業退出,加速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和領域集中。
“國有企業經營效益的改善是歷史的必然。”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說,“在并無成功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我國的國企改革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肩負重擔走在前
10年改革,改變的是落后的機制,不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國企人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定位和使命。在自主創新前沿,在抗震救災一線,在各種急難險重任務面前,我們都能看到國有企業的身影。
國有企業對財政稅收的貢獻有目共睹。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1年,全國國有企業累計上繳稅金17.1萬億元,2011年占全國稅收的38.4%。除了稅金,2007年以來,中央企業上繳的國有資本收益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國國有企業劃歸社保基金國有股權2119億元,占全國社保基金財政性收入的43.1%。
國有企業代表著行業和國家的創新能力和水平,成為引導和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奧運場館建設等重大項目建設凝聚了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和“殲十飛機”工程等成為自主創新、集成創新的典范。“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研究方向。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正體現在解決國家在所需領域的關鍵技術難題上。”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院長陳學東的話道出了國企人的心聲。
國有企業也是節能減排的表率。“十一五”期間,僅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就實現節能4900萬噸標準煤,是國家下達節能考核目標的1.8倍。此外,國有企業還積極參與定點扶貧、援疆援藏和各類社會公益事業。
國際金融危機來襲,在應對危機中,我國經濟率先企穩回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有企業帶頭響應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在保障市場供給、穩定物價、抗擊自然災害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說:“正是由于國有企業的存在,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才有了抓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宇表示:“可以說,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穩定了中國經濟,中國經濟又穩定了世界經濟。”
面向未來勇爭先
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已經探索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好國有企業的路子,初步實現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道路。
當前,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隨著我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必須有一批與之相配的代表國家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而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正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代表,其競爭對手是國際一流的跨國公司。在2010年底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國務院國資委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中央企業改革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做強做優中央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企業興國、企業強國,國有企業責任重大,任務艱巨。”胡鞍鋼表示。中國國有企業必將在改革中迎來新的輝煌。
(本文章摘自10月29日《經濟日報》)